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七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27日通過 ,現予公布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
2003年8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 ,保護公民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根據憲法 ,製定本法 。
第二條 本法所稱行政許可 ,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 ,經依法審查 ,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第三條 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 ,適用本法 。
有關行政機關對其他機關或者對其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 、財務 、外事等事項的審批 ,不適用本法 。
第四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 ,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 、範圍 、條件和程序 。
第五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 ,應當遵循公開 、公平 、公正的原則 。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 ;未經公布的 ,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 。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 ,除涉及國家秘密 、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 ,應當公開 。
符合法定條件 、標準的 ,申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的平等權利 ,行政機關不得歧視 。
第六條 實施行政許可 ,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 ,提高辦事效率 ,提供優質服務 。
第七條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 ,享有陳述權 、申辯權 ;有權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其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受到 損害的 ,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第八條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 ,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
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 、法規 、規章修改或者廢止 ,或者準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 ,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
第九條 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 ,除法律 、法規規定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可以轉讓的外 ,不得轉讓 。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製度 ,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 。
第二章 行政許可的設定
第十一條 設定行政許可 ,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 ,有利於發揮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 、主動性 ,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促進經濟 、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
第十二條 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
(一)直接涉及國家安全 、公共安全 、經濟宏觀調控 、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係人身健康 、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 ,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 ;
(二)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 、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係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準入等 ,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 ;
(三)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係公共利益的職業 、行業 ,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 、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 、資質的事項 ;
(四)直接關係公共安全 、人身健康 、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 、設施 、產品 、物品 ,需要按照技術標準 、技術規範 ,通過檢驗 、檢測 、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 ;
(五)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 ,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 ;
(六)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第十三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 ,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範的 ,可以不設行政許可 :
(一)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
(二)市場競爭機製能夠有效調節的 ;
(三)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
(四)行政機關采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 ,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尚未製定法律的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
必要時 ,國務院可以采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 。實施後 ,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 ,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製定法律 ,或者自行製定行政法規 。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 ,尚未製定法律 、行政法規的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尚未製定法律 、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 ,因行政管理的需要 ,確需立即實施 行政許可的 ,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 。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 ,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 員會製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 ,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 、資質的行政許可 ;不得設 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 。其設定的行政許可 ,不得限製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 ,不得限製其他地區 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
第十六條 行政法規可以在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範圍內 ,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 。
地方性法規可以在法律 、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範圍內 ,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 。
規章可以在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範圍內 ,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 。
法規 、規章對實施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的具體規定 ,不得增設行政許可 ;對行政許可條件作出的具體規定 ,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的其他條件 。第十七條 除本法第十四條 、第十五條規定的外 ,其他規範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
第十八條 設定行政許可 ,應當規定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 、條件 、程序 、期限 。
第十九條 起草法律草案 、法規草案和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草案 ,擬設定行政許可的 ,起草單位應當采取聽證會 、論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 ,並向製定機關說明設定該行政許可的必要性 、對經濟和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聽取和采納意見的情況 。
第二十條 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應當定期對其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評價 ;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 ,認為通過本法第十三條所列方式能夠解決的 ,應當對設定該行政許可的規定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
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可以對已設定的行政許可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必要性適時進行評價 ,並將意見報告該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行政許可的設定機關和實施機關就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 。
第二十一條 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法規設定的有關經濟事務的行政許可 ,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認為通過本法第十三條所列方式能夠解決的 ,報國務院批準後 ,可以在本行政區域內停止實施該行政許可 。
第三章 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
第二十二條 行政許可由具有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範圍內實施 。
第二十三條 法律 、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 ,在法定授權範圍內 ,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許可 。被授權的組織適用本法有關行政機關的規定 。
第二十四條 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範圍內 ,依照法律 、法規 、規章的規定 ,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 。委托機關應當將受委托行政機關和受委托實施行政許可的內容予以公告 。
委托行政機關對受委托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 ,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受委托行政機關在委托範圍內 ,以委托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許可 ;不得再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許可 。
第二十五條 經國務院批準 ,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 、統一 、效能的原則 ,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第二十六條 行政許可需要行政機關內設的多個機構辦理的 ,該行政機關應當確定一個機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 ,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 。行政許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兩個以 上部門分別實施的 ,本級人民政府可以確定一個部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並轉告有關部門分別提出意見後統一辦理 ,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聯合辦理 、集中辦理 。
第二十七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 ,不得向申請人提出購買指定商品 、接受有償服務等不正當要求 。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 ,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請人的財物 ,不得謀取其他利益 。
第二十八條 對直接關係公共安全 、人身健康 、生命財產安全的設備 、設施 、產品 、物品的檢驗 、檢測 、檢疫 ,除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由行政機關實施的外 ,應當逐步由符合法定條件的專業技術組織實施 。專業技術組織及其有關人員對所實施的檢驗 、檢測 、檢疫結論承擔法律責任 。
第四章 行政許可的實施程序
第一節 申請與受理
第二十九條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特定活動,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 ,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 。申請書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 ,行政機關應當向申請人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 。申請書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與申請行政許可事項沒有直接關係的內容 。
申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許可申請 。但是 ,依法應當由申請人到行政機關辦公場所提出行政許可申請的除外 。
行政許可申請可以通過信函 、電報 、電傳 、傳真 、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 。
第三十條 行政機關應當將法律 、法規 、規章規定的有關行政許可的事項 、依據 、條件 、數量 、程序 、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錄和申請書示範文本等在辦公場所公示 。
申請人要求行政機關對公示內容予以說明 、解釋的 ,行政機關應當說明 、解釋 ,提供準確 、可靠的信息 。
第三十一條 申請人申請行政許可 ,應當如實向行政機關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 ,並對其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行政機關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交與其申請的行政許 可事項無關的技術資料和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條 行政機關對申請人提出的行政許可申請 ,應當根據下列情況分別作出處理 :
(一)申請事項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許可的 ,應當即時告知申請人不受理 ;
(二)申請事項依法不屬於本行政機關職權範圍的 ,應當即時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 ,並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請 ;
(三)申請材料存在可以當場更正的錯誤的 ,應當允許申請人當場更正 ;
(四)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 ,應當當場或者在五日內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 ,逾期不告知的 ,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
(五)申請事項屬於本行政機關職權範圍 ,申請材料齊全 、符合法定形式 ,或者申請人按照本行政機關的要求提交全部補正申請材料的 ,應當受理行政許可申請 。
行政機關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 ,應當出具加蓋本行政機關專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書麵憑證 。
第三十三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有關製度 ,推行電子政務 ,在行政機關的網站上公布行政許可事項 ,方便申請人采取數據電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許可申請 ;應當與其他行政機關共享有關行政許可信息 ,提高辦事效率 。第二節 審查與決定
第三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 。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 、符合法定形式 ,行政機關能夠當場作出決定的 ,應當當場作出書麵的行政許可決定 。
根據法定條件和程序 ,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 ,行政機關應當指派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核查 。
全國客服熱線 :400-119-1139
固話(行財部):0551-65336693
固話(技術部) :0551-65336883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科學大道
5F創業園A座302室
安徽省宣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文景路999號宛陵科創城1#樓601